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針對當前經濟形勢,會議認為,“經濟呈現向好態勢,社會信心持續提振,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也指出,“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需要進一步穩固,外部沖擊影響加大。”
針對下一步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強化底線思維,充分備足預案,扎實做好經濟工作”“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不斷完善穩就業穩經濟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臺早見效,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增量儲備政策”。
具體來看,會議部署了“適時降準降息”“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推出債市‘科技板’”“加大服務業開放試點政策力度”“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等工作。
如何理解此次會議釋放出的經濟政策信號?
【看點一】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增量儲備政策
會議指出,要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會議還提出,要不斷完善穩就業穩經濟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臺早見效,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增量儲備政策,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全力鞏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面。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當前強化逆周期調節的重點是“要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這表明當前的重點是加快政策實施進度,同時強化政策儲備。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表示,政治局會議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提法,而且要求“加緊”和“用好用足”,這是由當前形勢所決定的。從政策應對的角度,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房地產政策持續優化外,有必要創新和儲備一批新的政策。
【看點二】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等發行使用
針對財政政策,會議指出,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發行使用。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羅志恒表示,進一步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使用,有利于盡快形成實務工作量,擴大總需求。今年以來,專項債發行進度明顯加快,結合去年底專項債投向領域實行負面清單管理以及試點“自審自發”,專項債投向加快落地。前期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要加快實施。
羅志恒說,要繼續兜牢基層“三保”底線,繼續實施地方政府一攬子化債政策,這有利于進一步減輕地方政府壓力,以更大的能力和積極性投入到穩就業、保民生中。另外,當前加大對地方尤其是基層的轉移支付并確保“三保”尤為重要。
【看點三】適時降準降息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圍繞貨幣政策,會議提出,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加力支持實體經濟。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本次政治局會議對宏觀政策定調“更加積極有為”,貨幣政策則是延續了“適度寬松”的基調。具體到工具層面,總量工具要求“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加力支持實體經濟”,延續了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預計后續在兼顧內外環境的前提下,降準、降息工具或適時落地。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應未雨綢繆,保持較大的實施力度,必要時加大預調力度,繼續穩住市場信心和預期。降準可釋放長期穩定的低成本資金,有助于進一步降低銀行資金成本,為應對外部沖擊、穩定資產價格等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圍繞會議提到的“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員王運金分析稱,今年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將繼續加大對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如創設促消費再貸款、穩外貿再貸款等工具,還可能會適度下調利率,加大專項支持力度。政策性銀行將按照市場化原則,可能會成立“穩外貿發展基金”“科技創新基金”等,通過股權投資、專項貸款、股東借款、資本金搭橋借款等途徑投向相關企業。
【看點四】大力發展服務消費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
會議指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盡快清理消費領域限制性措施,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擴圍提質實施“兩新”政策,加力實施“兩重”建設。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郭麗巖指出,政治局會議強調“擴圍提質實施‘兩新’政策,加力實施‘兩重’建設”,這是當前鞏固經濟向新向好勢頭、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兩新”“兩重”是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政策,擴圍提質意味著將更多符合先進生產力標準的產品納入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范圍,通過標準提升行動促進相關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居民家庭的消費品質。同時會議提到“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政策有望通過財政與金融協同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以更大力度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有利于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認為,“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需從初次分配進一步發力。短期內,降息、擴大公共投資等逆周期政策可快速增加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長期來看,則需持續性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和社會福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穎熙表示,政治局會議提到的“大力發展服務消費”,需聚焦供給側改革。當前家政、健康等領域存在供需錯配,政策應通過職業培訓、數字化賦能提升服務供給質量。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龐溟提出,在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方面,可以針對餐飲住宿、家政服務、養老托育等基礎性服務消費和文娛體育、旅游、健康醫療等改善型服務消費的不同特點,在消費領域服務業經營主體、基礎設施建設、消費新業態等重點領域,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進一步提供更多更好更優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
【看點五】打造一批新興支柱產業推出債市“科技板”
會議強調,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打造一批新興支柱產業。持續用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大力推進重點產業提質升級,堅持標準引領,規范競爭秩序。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劉向東認為,打造一批新興支柱產業的著力點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孵化,運用新技術賦能產業發展,優化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加快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多領域協同創新,推動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健康等領域技術突破與產業融合,加速培育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模態大模型、具身智能、數據標注等新興產業,催生元宇宙空間、人形機器人、低軌衛星通信、無人機物流等新領域新賽道。
圍繞會議提出的“加強融資支持”“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等舉措,中國建投投資研究院主任張志前認為,債市“科技板”的推出和進一步發展完善,將為科技企業帶來源源活水,助力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市場化。科創企業具有投資期長、風險高等特點,推出債市“科技板”,不僅豐富了科創企業融資的工具,同時也為各類長期資金開辟了新的投資渠道,是構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項重要舉措。此外,債市“科技板”的推出將引導更多資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看點六】加大服務業開放試點政策力度
會議強調,要堅持用深化改革開放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加大服務業開放試點政策力度,加強對企業“走出去”的服務。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維護多邊主義,反對單邊霸凌行徑。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韓永輝表示,此次會議中關于“加大服務業開放試點政策力度”有著清晰的政策指向與戰略考量,會議還強調“積極維護多邊主義”,表明我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未來,服務業擴大開放將向重點領域靶向發力,基于當前全球金融市場聯動性增強、企業跨境資金運作需求提升的現狀,聚焦于金融、電信等領域,旨在順應數字經濟發展浪潮,搶占數字經濟發展制高點。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表示,伴隨政策提速加力,下一步,服務業開放要結合各地產業特點、市場條件等因素進一步探索多元化發展方式。另外,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世界各國希望中國能夠增強供應鏈韌性,會議提出的“加強對企業‘走出去’的服務”,實際上是鼓勵企業走向世界,一方面可降低發展風險,另一方面也是對基于合作基礎上的多元化共識的落實。
【看點七】持續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
會議指出,加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有力有序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質住房供給,優化存量商品房收購政策,持續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指出,房地產作為重點再次被政治局會議強調,為市場穩定注入強心劑。“加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有力有序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通過盤活存量資源、釋放土地價值,并可帶動區域居住環境升級,激活潛在住房需求。預計后續相關政策將加快落地:北上在內的一線城市有望加快存量住房改造、優化限購限售政策;二三線城市則可能通過降低購房門檻、加大購房補貼等方式激活市場。隨著政策效能持續釋放,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趨勢將進一步鞏固,行業長期健康發展的確定性顯著增強。
明明表示,預計后續金融、財政等領域的地產支持政策將進一步加碼,可能包括進一步下調按揭貸款及公積金貸款利率、加大存量商品房收儲力度、優化房地產企業融資條件等具體舉措。
【看點八】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
會議強調,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
五礦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尤春野表示,此次提出的“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與過去的“穩住樓市股市”相比額外增加了“持續”“活躍”。4月中旬以中央匯金為主開始實施的“類平準基金”已經動用央行再貸款工具,有效提升了資本市場預期,推升了各類人民幣資產價格的回暖。在基本面上,高質量發展將逐步推升資產價值估值上升,而“類平準基金”則能夠有效抵御外部不確定性,依靠拉動資產價格穩定宏觀預期。
羅志恒表示,當前,我國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已顯著增強,但財富保值效應仍待提升。下一步,政策或從優化企業上市和掛牌融資制度、持續增強穩定股市的戰略性力量儲備、持續鼓勵長期資金入市以及推動企業積極進行并購重組等方面進行發力。
內容來源:經濟參考報